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于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这一关键事件突显了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关注,他们寻求解决方案,并期待取得重大进展。
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展中国家如何增强他们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发声权?中国的绿色转型如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在这一期的“W.E. Talk”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与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所气候未来全球创新实验室创始主任、耶鲁世界学者王彬彬共同讨论中国如何与世界合作应对气候挑战,共同建设更加绿色的未来。
小而显著:绿色项目取得巨大成果
“中国致力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承诺是坚定不移的。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王彬彬回顾了中国的绿色转型之旅。
索尔海姆指出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成功,称赞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就。“中国成功地打赢了蓝天保卫战。现在生活在中国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经历——明媚的阳光、晴朗的天空、电气化交通和世界领先的进展,”他补充道,“这些成就是在一个难以置信的短时间内取得的,这真的令人震惊。”
“现在,太阳能比煤炭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便宜。所以,如果你选择绿色,你就能省钱,”索尔海姆观察到。他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归因于其健全的政策和框架。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一份报告,中国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风能和光伏产品,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和经济实惠的能源。这赢得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绿色倡议的广泛赞誉。
索尔海姆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投资和联合项目方面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突出了中国在巴西、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能源转型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王彬彬指出了中国能源解决方案在津巴布韦等市场上的日益增长的存在,中国为这些国家提供了价格实惠的替代西方品牌的选择。 “一位津巴布韦大使曾经评论说,中国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使他们能够选择价格实惠的中国能源产品。”
近年来,中国开展了更多“小而智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王彬彬强调,这些项目关注当地需求,举例说明了在非洲,太阳能设备缓解了电力短缺问题,定制工具解决了具体挑战。
“‘精准’一词最能描述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王解释道,“与西方援助经常缺乏对话不同,中国的做法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平等。”
创新合作:全球绿色发展的蓝图
气候变化是一个共同的全球挑战。受到南南合作等框架支持的可持续发展为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战略机遇。
索尔海姆和王彬彬都强调了全球南方在气候行动中日益增强的自信心。索尔海姆呼吁采取双重策略——利用现有平台如联合国气候谈判,同时建立新机制,举例引用金砖五国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创新合作的优秀范例。
王彬彬同意,并强调了全球南方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气候危机的受害者,中国致力于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帮助其他国家应对这一共同挑战,”她说。
索尔海姆以中国修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万隆高铁等项目为例,说明了这类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影响。
放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几十年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秩序忽视了占全球人口7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这种不平衡是紧迫的。
索尔海姆认为,多极化是21世纪地缘政治的必然趋势。他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和冲突需要根植于多样化国家之间的多边合作的解决方案,主张通过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强大的声音来推动改革。
王彬彬强调,绿色发展为发展中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叙事提升他们的影响力提供了一条道路。
“发展中国家必须培养了解自身独特挑战的专业谈判人员,”她说,指出目前依赖来自发达国家的谈判人员,他们往往缺乏当地见解。
此外,王彬彬强调了加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贡献的必要性。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加,这表明他们在权威科学讨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她强调了在塑造全球气候政策方面放大他们声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