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海洋:新证据揭示古代水域踪迹

火星是一个永远充满谜团的星球,其神秘的地质特征、季节变化和昼夜节律一直吸引着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然而,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火星可能曾经存在过海洋。

一支由中国和外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火星上发现了地下沉积层,这些沉积层看起来被海洋活动所塑造,为这颗行星的中低纬度地区曾经存在水的证据提供了新的线索。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由广州大学博士生李建辉和刘海教授领导。他们的论文《火星上的古代海洋沿岸沉积物》详细描述了位于地表10到35米深处的多层倾斜沉积结构的发现。

这些数据是由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收集的,该火星车于2021年作为“天问一号”任务的一部分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南部。

根据广州大学的介绍,“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上的海岸沉积物沿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迄今为止在火星的中低纬度地区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最直接的地下证据。”

这一发现将水的证据扩展到了火星极地区域之外,这些地区可能更适合人类活动。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海洋,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大量水埋藏为地下冰,这提高了未来火星基地可能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可能性。”

与极地区域相比,火星中低纬度地区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更适宜人类居住。

如果未来的探险家可以在这些古代海洋地区获取地下水,这将极大降低建设和维护火星基地的成本。

这项研究还指出,火星上的古代海洋沉积物保存了该行星气候变迁的历史记录。分析这些地层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火星是如何从一个温暖潮湿的环境过渡到寒冷干燥的环境的,并为人类如何在火星上进行长期居住提供见解。

克隆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团队包括了来自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刘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迈克尔·芒格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航空信息研究所的方光友等人是研究的通讯作者。

这项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团队以及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广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会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