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氢生产能力的领导者,根据一位政府官员的说法,去年占据了全球总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在2024年,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氢项目的全球装机容量超过了每年25万公吨,中国占了50%以上,成为全球可再生氢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国家能源局节能技术装备司副司长边光齐表示。
国家能源局重申了其致力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承诺,认识到中国在可再生氢和相关产业增长方面的开创性作用。
边光齐表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促进氢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并参与国际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设,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
边光齐表示,国家首部能源法于1月1日生效,正式将氢能源置于与传统能源相同的地位。
他说,这一法律承认了政府推进氢能并转变能源结构的决心,同时为改善行业监管体系设定了明确方向,提高了行业发展和管理的期望。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计划,中国计划到2025年拥有大约5万辆氢燃料汽车和一批氢燃料站。
中国氢能产业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氢需求将激增至6000万吨,形成一个12万亿元(1.64万亿美元)的产业。这将使氢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来源,占中国总能源消耗的10%以上。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仍然存在重大障碍,包括氢应用的经济可行性不足。边光齐表示,技术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基本监管框架方面仍存在差距,阻碍了该行业的充分潜力。
为解决现有的限制,并推动该行业向前发展,边光齐表示,政府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路径,推动从生产到储存、运输和利用的整个氢价值链的协同发展。
政府将加速技术创新,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关键技术突破和综合应用示范,促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他说,还将指导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的氢项目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氢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氢产业的规范发展。
这些措施表明中国的意图不仅是保持在可再生氢领域的领先地位,还要解决阻碍该行业更广泛商业成功和对其能源转型目标的贡献的重大挑战。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主席马永生强调,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暗示未来有巨大增长和成熟空间。
马永生指出,绿色氢的高生产成本是主要挑战,但同时也是创新的机会。他解释说,虽然目前绿色氢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改进领域。
他建议,关键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是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的关键。
这家能源巨头一直在积极推进其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建设了11个氢燃料电池供应中心,另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42个氢燃料加氢站,整合了氢生产和加氢能力,促进了氢能的采用。
马永生谈到了目前的氢标准和法规状况,指出它们的不完善和不完整。他认为,这种监管上的缺口突显了加深国际科技合作的迫切需要。
他补充说,加强全球研发合作至关重要,以建立健全有效的标准和法规,支持氢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和安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