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19112024-035144

近20年来,中国和巴西的科学家们尽管相距近2万公里,位于不同的大陆,但他们一直合作研究飞龙化石,在两国发现的飞龙化石中找到了许多相似之处。

自199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小林及其团队在辽宁省西部发现了许多飞龙化石,这些化石可以追溯到约1.25亿至1.2亿年前的燕园生物群时期。

王小林表示:“在中国发现的中华翼龙与在巴西发现的塔佩拉拉非常相似,它们属于翼手龙科,这标志着这一飞龙群体在巴西之外的地方首次被发现。”

飞龙,即飞行爬行动物,与恐龙和鳄鱼有着密切的进化关系,其学名意为“有翼的蜥蜴”。飞龙是中生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之一,大约跨越了约2.3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的时间段,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和河北等地区都有发现。

王表示:“由于中国和巴西都是全球飞龙化石发现的关键地点,而化石形态比较在古生物学研究中至关重要,所以两国的科学家从2003年开始展开深入合作,以促进飞龙研究。”

他补充说:“这种合作让双方能够高效地观察标本并收集研究数据,进而促进对飞龙的更全面研究。”

中国和巴西科学家已经确认了17种飞龙化石物种,并在《自然》、《科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飞龙和恐龙的学术论文。

去年,基于对辽宁西部燕园生物群飞龙化石的研究,中国和巴西科学家共同建立了一个新的属种,命名为“友好美龙”,象征着两国科学家在飞龙和其他古生物学研究领域进行了长达20年的友好合作。

2004年,一支巴西飞龙研究团队首次访问中国。王带领巴西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威廉·阿明·凯尔纳和迪奥尼吉斯·迪·阿尔梅达·坎波斯到辽宁省和内蒙古主要化石地点进行调查。此后,凯尔纳多次访问中国,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在新疆、山东等地进行野外调查。

2018年,在安徽合肥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凯尔纳,也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分享了博物馆遭受严重火灾的消息。中国脊椎古生物学会随后提议支持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重建,导致中国博物馆、大学和研究机构捐赠标本。

“在过去20年里,科学和文化交流为巴西和中国之间的合作研究搭建了桥梁。”凯尔纳说,他还是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教授。

中国科学家已经确认了50多种飞龙物种,几乎占据了全球已知飞龙物种的四分之一。王和凯尔纳已成为世界上命名最多飞龙的两位科学家。

王表示,自从发现了汉密飞龙及其蛋和胚胎后,中国和巴西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被誉为200年来飞龙研究中最激动人心的发现。

古生物专家王和周中和认为,辽宁西部是白垩纪时期几个飞龙群体的起源和辐射中心。随着双方科学家的研究进展,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支持。

由于两位中国科学家对巴西飞龙研究的杰出贡献,王和周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当选为巴西科学院的外籍院士。